多才多藝,精于樂器演奏,19名同學達到八級以上水平;吉尼斯紀錄獲得者親授篆刻技藝,9名同學被評為沈陽市最小的民間藝術家……
和班主任老師感情融洽,老師摔傷腳踝,休息3天就上班。打飯倒水按摩,他們儼然成為了老師的管家。
這就是望湖路小學五年四班的真實寫照。昨日,遼沈晚報、北國網記者走進這個陽光、團結的班級,感受到了他們的別樣童年。
19個八級以上水平
班里組成一個樂隊完全沒問題,還有唱歌和跳舞的。班主任周穎不無自豪地說。五年四班共有43名學生,有70%的同學已經掌握一門樂器的演奏,其中19名同學練到了八級以上的水平。張明倩同學獲得了全國拉丁舞大賽一等獎,劉鐘豪同學獲得了和平區羽毛球小學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周穎認為,小學階段正是培養興趣愛好的好機會。為此,她一直在積極鼓勵學生學習樂器、美術、書法,經常性開展體育鍛煉。五年過去了,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開展的興趣培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鋼琴、手風琴、小提琴、揚琴、架子鼓、舞蹈、聲樂……
文藝方面的成績如此突出,學生們學習如何?又怎樣調整興趣和學習之間的關系呢?周穎表示,她一直秉持一個觀點,能在課堂上消化的知識,不留到課后;能在自習課上補充的知識,不留到放學。她從來不建議學生們搞題海戰術,很少留重復性的作業,要求學生們保證課堂效率,在課后把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歸類,各個擊破,有針對性著重練習薄弱環節,回家后只需要進行第二天課程的預習。回家沒有作業,但是我每天都要求孩子們回家后一定要練習樂器,至少保證1小時的練習時間,并且持之以恒。周穎說,有了良好的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只會相互促進,不會發生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