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瀚演奏。(法國《歐洲時報》)
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近日,由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巴黎東方語言學院、盧浮宮學院、法國高等社科學院共同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會》在法國高等社科學院舉行。來自中國云南藝術學院鋼琴系董瀚副教授做了《中國民族音樂在鋼琴創作中的衍伸》的專題講座和詮釋演奏。此次講座和演出,吸引了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巴黎高等社科學院、索邦大學的研究員們及博士生們的積極關注和極大熱情。
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董瀚老師生動詳細地向參加研討會的音樂人類學同仁介紹了凝結與承載著中華悠久音樂文化而又具有獨特的國際化創作理念的中國鋼琴新作品。在人類社會進入到后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今天,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難以在封閉狀態下自行發展。因此,鋼琴音樂創作在堅持民族精神的同時,其文化自身的發展必須具備影響世界的能力而逐步消除民族自我在文化弱勢情況下的失落,使得中國音樂在開放包容的的世界文化中釋放積極有益的正能量。
董瀚認為,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既不能靠全面的西化求得世界認同,也不能“閉門造車”。因此需要重新去挖掘、整理和認識民族音樂的豐富資源,同時找到能夠與世界人民之間的話語表達方式。只有在這種努力中,中國的鋼琴作品才能夠以其極其豐厚的底蘊并帶有強烈的時代信息向前發展。
董瀚與中國鋼琴音樂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心靈的接觸,這種接觸使得她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詮釋講解具有獨創性,體現著一種歷史的傳承。這場講座及演出從某種程度上頗具學術價值和音樂人文的審美意義。
講座后,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熱烈討論。董瀚還受邀在諾曼底MOULIN D'ANDé音樂廳舉辦中國鋼琴新作品演奏會。
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董瀚老師生動詳細地向參加研討會的音樂人類學同仁介紹了凝結與承載著中華悠久音樂文化而又具有獨特的國際化創作理念的中國鋼琴新作品。在人類社會進入到后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今天,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難以在封閉狀態下自行發展。因此,鋼琴音樂創作在堅持民族精神的同時,其文化自身的發展必須具備影響世界的能力而逐步消除民族自我在文化弱勢情況下的失落,使得中國音樂在開放包容的的世界文化中釋放積極有益的正能量。
董瀚認為,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既不能靠全面的西化求得世界認同,也不能“閉門造車”。因此需要重新去挖掘、整理和認識民族音樂的豐富資源,同時找到能夠與世界人民之間的話語表達方式。只有在這種努力中,中國的鋼琴作品才能夠以其極其豐厚的底蘊并帶有強烈的時代信息向前發展。
董瀚與中國鋼琴音樂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心靈的接觸,這種接觸使得她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詮釋講解具有獨創性,體現著一種歷史的傳承。這場講座及演出從某種程度上頗具學術價值和音樂人文的審美意義。
講座后,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熱烈討論。董瀚還受邀在諾曼底MOULIN D'ANDé音樂廳舉辦中國鋼琴新作品演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