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檢驗
計算:
33F—44E的所有四度、五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音程的拍頻。
參考答案:
表5-1:部分音程拍頻
1. 基準音組的設定
基準音組是對用于分割平均律的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音的統稱。由于調律工作是按照標準音取音、分律、八度擴展調律的順序進行,所以基礎音組區域設定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調律的精度。
像其它事物一樣,基準音組的區域設定也經歷了一定的演變。目前國際上較普遍的方式是將基準音組設定在33F-44E。這是因為這一區域存在如下特點:
①拍頻適中,四度、五度的拍頻接近1拍/秒,大三度、大六度的拍頻不至于過快,人耳易于聽辨。
②琴弦的諧音非諧成分影響較小。
(一般為長度適中的裸弦,相對接近國際標準音a1,非諧成分影響較小)
2. 十二平均律拍頻規律
由于十二平均律是等比率,所以任意音區所呈現的拍頻規律就是該律制的拍頻規律。從表5-1可以得知十二平均律的拍頻規律主要有如下幾點:
①同音程向高音區平移時拍頻趨快,向低音區平移時拍頻趨慢。平移后的音程與原音程的拍頻比等于平移距離的音程比。
②同根音的不同音程拍頻按照五度、四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小六度的順序逐漸加快。
3. 檢驗音程
調律時,極小的誤差會因為拍頻緩慢而容易被忽略,使音律的調試不是很完美。為減少調律誤差,會使用到一些音程對所調試的音進行判斷與確定,這些用來對所調試的音進行判斷與確定的音程就是檢驗音程。無論使用何種音程,無非是為了兩個目的,一是確定所調試音程的幅度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拍頻規律;二是確定前后音、上下音程的銜接是否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拍頻規律。
為此,在使用檢驗音程時要遵循避免拍頻過快或過慢的原則。
4. 音叉取音的檢驗
所謂取音就是參照儀器調試標準音的音高(頻率)。這是鋼琴調律的最初步驟,關系到調律后整架鋼琴的音準狀況。音叉取音就是利用音叉確定標準音。為確保取音準確,要使用檢驗音程。根據檢驗音程的拍頻應避免過快或過慢的原則,我們一般將大三度音程33F-37A(拍頻約6.93拍/秒)用作取音的檢驗音程。具體操作程序如下:
當利用音叉對37A取音完畢后,在擊下33F鍵的同時敲響440Hz音叉,對比、聽辨拍音并記住拍頻H1;接著,我們同時擊下33F鍵與37A鍵,對比、聽辨拍音并記住拍頻H2;然后對比兩個拍頻,檢驗取音是否準確。若兩拍頻相等,則取音準確;若H1快于H2,則取音低了。
若未經調試的33F與所要調試的37A產生的拍頻不易聽辨,可酌情調試33F,使33F—37A產生適量的負拍。
為什么借助大三度音程檢驗可以確保音叉取音精確?
在音律準確的情況下,37A=220Hz,33F=174.614 Hz;大三度音程頻率比為5:4,大三度音程33F-37A的拍頻約為6.93拍/秒。若取音出現誤差,37A高于220Hz 約1音分,則37A取音后的頻率為220.127Hz,與440Hz音叉相差約1/8拍;由于拍頻緩慢,誤差極難分辨。若用大三度音程33F-37A檢驗,37A=220.127Hz的情況下大三度音程33F-37A的拍頻為220.127×4-174.614×5= 7.438拍/秒,明顯快于37A=220Hz所對應的33F-440Hz音叉的6.93拍/秒的拍頻,使原先因拍頻緩慢而易被忽略的誤差變得明顯而易于分辨。
5. 利用音程比較進行分律
為使平均律精確,在分律時也要進行檢驗。在拍頻方面,分律所使用到的四度、五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相互之間存在如下規律:
①構成五度音程的小三度快于大三度;
②同根音的大六度音程拍頻快于大三度;
③同根音或同冠音的四度快于五度。
在分律時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規律,但要注意,參照音程需要有適度的拍頻。
6. 八度調律的檢驗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利用八度音程無拍這一規律進行八度取音的檢驗。為使檢驗嚴謹,要將檢驗音程的冠音(低音區檢驗)或根音(中、高音區檢驗)置于基準音組,由此演化出雙八度、三八度音程檢驗法。
還可以利用基準音組大三度音程拍頻較易分辨的特點,將大三度音程與八度音程疊加,聽取音程拍頻是否一致以進行八度取音的音程檢驗。同樣,由于檢驗音程的冠音(低音區檢驗)或根音(中、高音區檢驗)需要置于基準音組,而演化出十度、十七度、二十四度音程檢驗法。
此外,由于較快或較慢的拍頻都不易分辨,在可分辨拍頻變化的范圍內聽取大三度、大六度、小七度等音程的拍頻級進,進行八度調律的音程檢驗。
7. 音程檢驗的實際應用
八度音程的檢驗是否得以實現,主要取決于所調試鋼琴的諧音狀況,以及調律師的技術水平。每個調律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檢驗方法。